艾拉物联:公有云+模组+SaaS,打造智能家居“黑盒方案”
2010年,美国第一大运营商AT&T展开对物联网的布局,随即物联网概念在全球掀起热潮,一大批运营商滋生出搭建物联网PaaS云平台的需求。 在这一市场机遇之下,成立于2010年的艾拉物联成为全球多家运营商的服务商,为其搭建私有化物联网PaaS云,其中包括美国AT&T、sprint、欧洲orange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等。成立以后,艾拉物联为运营商扮演服务商角色大概持续了4年。
2014年,随着亚马逊和GOOGLE相继推出Echo、Google Home等智能音箱后,搭载AI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家居产品成为市场杀手级应用,因此推动了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物联网行业发展。语音AI技术的落地,萌发了大小智能家电用品上公有云需求。
智能音箱等产品能逐步落地应用后,艾拉物联的业务重心不再局限于为运营商提供公有云PaaS服务,而是聚焦在实现AI语音与 PaaS云物控部分的连接,并提供PaaS、SaaS、为客户开发小程序、APP等服务,简称为“白盒方案”,而硬件方面由客户方掌控。然而,该解决方案需双方相互开放源代码并耗时10个月以上才能开发出一套实现软硬件结合,同时具备云端服务的产品。
特别2017年后,国外的智能家居市场逐渐繁荣,推动国内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。为了提高研发效率,艾拉物联开发出一套新的“公有云+模组+SaaS”标准化通用型解决方案,即“黑盒方案”。艾拉物联CEO刘渝龙向36氪透露,这套方案的原理是把云服务用Agent方式固定在芯片模组里,在获得艾拉物联的云模组后,客户不需要知道其中的算法和规则,只需了解模组中每个PIN角的功能配置及其属性,以此来配置客户自身的主板即可。
因此,这成为了一个零代码低代码开发方案。该方案最大优势在于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,把从前的10个月缩至2、3个月,提升开发效率。在客户方面,公司曾向美的、海尔、海信、公牛等家电厂商提供该类解决方案服务。
至今,以智能家居为主要切口,艾拉物联已明确了两大方向的业务。首先,面向B端大客户,艾拉物联提供PaaS云+模组的服务;其次,面向C端用户,公司提供SaaS+整机产品,并为了做好智能家居“最后一公里”建设,推出自有全屋智能品牌“Ayla Home”,应用场景覆盖了智慧家庭、智慧酒店、智慧地产、智慧社区等。
在第一项业务上,刘渝龙透露,PaaS+云模组的本质是为了赋能客户,为其提供标准化的AIoT解决方案,移动蜂窝类通讯方案等,同时也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。目前,公司已合作的客户包括大型家电厂商、车企、智能POS机厂商等。 由PaaS+云模组搭建的一站式开发者平台,可帮助智能终端厂商实现产品的快速接入,1天完成SaaS开发/超级APP开发、3天完成公有云部署、2个月完成产品落地。终端厂商可根据自己的需求,自行研发创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公司将把合作厂商的产品纳入艾拉物联15+N产品生态平台。该平台由艾拉物联自研的15个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智能器件、200-300个经过艾拉优选品控体系精选的智能单品组成。其中,15个核心器件包含:网关、门磁、水浸、人体感应、情景开关、温湿度传感器、烟感、气感、声光报警、红外转换器、门锁等。而200-300个优选生态产品构成分为两类:第一类是用公司一站式开发者平台个性化开发的全屋智能产品;第二类是市场上优秀的大小家电、泛智能终端品牌。
其次,艾拉物联搭建的全屋智能品牌Ayla Home,主要为用户提供主动式智能服务,在整套交付方案的基础上升级为主动式的AI智慧空间管理服务,并根据不同户型为用户推荐最适合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。刘渝龙向36氪表示,Ayla Home所囊括的智能产品,一部分来源于与艾拉物联合作的智能家电厂商,但是整套AIoT系统与软件服务由艾拉物联负责,设计、服务、安装与建设这几步则由Ayla Home来完成。因此,Ayla Home将变成一个解决智能家居“最后一公里建设”的综合服务平台,构建起“厂商一体化”的渠道格局。
目前,Alya home已与国内多家酒店形成合作,如锦江、维也纳国际酒店、惠州漫悦酒店等,为其提供软硬件产品矩阵与智慧酒店SaaS方案,从而实现入住联动、快速响应客需、硬件管理及监控、运营数据多维分析等功能,以降低酒店运营成本、减少能耗,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。
智慧酒店SaaS
盈利模式上,艾拉物联提供了硬件模组、SaaS及PaaS三种不同的收费模式。首先,硬件模组作为盈利收入的一部分;其次SaaS主要采取订阅式,有按年数、月数来收费;PaaS的收费较为特殊,则会在出货后向客户收取一部分license费用。
在核心优势方面,刘渝龙表示,物联网最难突破的关键部分在于云服务与SaaS系统,而非硬件。在成立早期,艾拉物联花费了大量时间专注于云平台的开发,加之,其布局物联网领域的时间比其他同行更抢先一步,因此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团队方面,艾拉物联目前已拥有近400名员工,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%。